简章索引:
按学费查找简章:2万元以下课程 | 2-3万元课程 | 3-5万元课程 | 5-7万元课程 | 7-9万元课程 | 9万元以上课程
按类型查找简章:企业总裁培训班 | 工商管理总裁班 | 地产总裁班 | 金融总裁班 | 国学总裁班 | 女性总裁班 | 营销培训班 | 人力培训班 | 财务培训班 | 职业经理人 | 互联网培训班 | 短期培训班 | 艺术品收藏班
按人群查找简章:中层管理人员(总监) - 副总经理 - 总经理 - 董事长 - 个人修养提升 - 互联网专题 - 党建培训班
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人物】吴良镛:国民得安居 终生情所系 -编号:CL652OZ

【人物】吴良镛:国民得安居 终生情所系 -编号:CL652OZ

2015-01-19 09:13  来源:http://www.ceo315.org/  阅读:

  时年86岁高龄的吴良镛,还以惊人的毅力进行身体康复训练。炎热的夏天,他衣着小背心,每次做完康复训练,衣服全湿透了。在医院里,他还开始训练用左手写字,右手的功效也通过推拿和练习一点点得到恢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院时他送给医护职员的报答礼竟是一幅美丽的书法。对于一个刚刚从中风状况恢复过来的耄耋老人,这是如许的不易!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深有感想地说:“只有在那个过程中亲眼见证他每一点变化的人,才干真正体会到吴先生的毅力之强盛。看到这些,也就为他在事业上的坚持找到了一个注脚。”

  1946年抗战成功后,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梁思成之邀,协助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之初,梁思成赴美讲学,吴良镛和梁思成夫人林徽因成为系里最初的两名教师。1948年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去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在世界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其间曾获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比赛荣誉奖,在美国建筑界锋芒毕露。

  在踊跃摸索实践的同时,吴良镛还跟共事们一起踏遍千山万水,为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实现了一项又一项奉献重大的首创性工作。

  例如:自改革开放之初起,吴良镛就始终在思考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的问题。直到1999年1月,国家天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可连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基础理论与典范典范”正式破项,其主要课题即为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的发展规划研究。随后,相关研究又先后得到清华大学985研究基金和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标支撑。

  1948年在吴良镛赴美留学前夕,林徽因读到梁思成写好的推举信后,又提笔增加,“少有的刻苦、广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窘境抗争中表示出的少有的顽强”。

吴良镛以其个人名誉和课题的重大战略意义发动了十多个单位、几百位专家直接介入这一项目,组织了北京、天津、河北等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和不同专业的配合,应用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树立起“科学共同体”,在区域层面详细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确立了地区规划的一些根本思路,如中心城市“有机分散”与区域范畴“从新集中”的结合、明确规定保护地区或限度发展地区、“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等,无不体现出整体塑造区域人居环境的理念。

编纂:欣 研

  对在职的论文博士,吴良镛每年都要招集至少两次以上的学术例会,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博士交换他们的研究进展。在这样的学术例会上,每个人的选题都经由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打磨修正。

2002年研究呈文发表后,北京市、天津市先后邀请课题组参加其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由吴良镛担任首席领衔专家。这一系列研究直接指导了北京近10年来的建设发展,面向城市蔓延、旧城保护乏力等问题,开创了新时代北京城乡规划的新局势。其中在旧城保护领域,提出旧城积极保护战略,增进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改变,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北京旧城整体保护思想逐渐达成社会共鸣。

  他对学生要求极严,但也布满关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至今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雨夜,吴良镛披着雨衣冲进他在三号楼的宿舍,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的情景。还有一位博士生曾满怀蜜意地这样写道:“我无奈忘却吴先生带着我作的一次古都之行。他这么大的年事,领着我从北京古城的景山到什刹海,在葱葱绿荫的胡同里穿行,还买了一块特别好吃的烧饼让我品味。那一刻,我深知他心中宏大的爱,我对这个城市的爱也被他点燃。”

  吴良镛倡导让人才在群体“大兵团战役”中成长。每一个研究和实践项目,都是他培养人才的平台。然而,他特殊强调做项目不能像“炸油饼”,盲目进行出产性的反复劳动,而是要在全部集体共同的学术框架下进行,成为从科学先进和创新动身的“作品”。

  曾担任吴良镛科学秘书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回忆说,起草《北京宪章》时,常常在清晨2点多,他把按吴良镛批注修改好的材料骑车送到吴家门前的小报筒,4点多钟吴先生就会起来工作,开门取走资料进行再修改,不断改进。

  在理论上,吴良镛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狭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了专著《广义建筑学》。其着眼点从单纯的“建筑”概念转向“聚居”,“从单纯的屋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资构成拓展到社会形成”,大大拓展了建筑学的视野。事实上,广义建筑学已经在很大水平上将“广义的住”、“空间环境”、“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思想从理论上结合起来,构成了后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雏形。

  1959年,吴良镛提倡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此前后,他还曾主持全国建筑会议、制订共同教养规划,参加引导全国建筑学专业通用教材的建设,并主持《城乡规划》教学用书的编写。他是北京市都市打算委员会参谋和保定、北戴河、秦皇岛、邯郸等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人民好汉留念碑、北京藏书楼等有名建筑都曾凝集他的心血;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余震未消,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

  2012年2月14日,他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巧奖”证书。

●记者 程曦 实习记者 于帅帅 赵姝婧

  随同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刻,吴良镛逐步懂得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而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这个整合众多学科的“学科群”概念。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院士

  回顾吴良镛的每一次研究,他总是尽力走在时代的前面,“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在北京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尚未完全裸露前,就自动开展区域整体的规划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三峡工程不是一个纯洁的水利工程,而是人居环境一个大的变动,建议应答三峡人居环境建设予以及时关注、切实指导——时至本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领(2006-2020年)》已经把“城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列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三个战略重点之一。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建筑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立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

人民得安居 毕生情所系

  这个项目范围不大却费尽周折,凝固了吴良镛的智慧和血汗。建筑学院左川教学感叹地说:“对这个2760多平方米、仅一万元设计用度的小工程,吴先生能够说是不嫌其小,又不厌其烦。”

  正如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所言:“吴先生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从传统建筑学扩展到广义建筑学,再到人居环境科学合乎科学发展规律。如今我们的规划设计工作已经互相穿插、融会贯通、相互集成、多学科已经接洽起来。实践证实,这样的融贯、集成避免了许多决议的失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可估计。”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地战火纷飞,吴良镛的成长过程中饱含着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这促使他义无反顾走上学习建造的途径。少小时被典当人要挟要揭走屋瓦,不得不带着伤寒高烧的妹妹离别祖居;日军铁骑迫近南京,参加逃难者步队的他从此开端流离失所;大学入学测验最后一科刚停止,轰炸机的暗影就来临合川,逝世伤无数,毁掉半座城池的大火直到越日还在熊熊焚烧。青年吴良镛衣锦还乡,目击领土的沦丧,层层累积的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欲望。1940年,他走进了中心大学修建系。

  旧中公民生凋敝的影像在一批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一座座百废俱兴的新城市身后匆匆淡去,吴良镛的心头却缭绕着越来越深的困惑:20世纪40年代初,他抱着愿望避免西方“城市病”的愿望开始学习城市规划,回国后也曾信任中国城市可以完整防止交通拥挤、住宅缺乏、损坏自然等景象。然而,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变更虽巨,现实面貌却仿佛和这一理想出现出较大偏差。在波折中,吴良镛蓄积力气、探索前进,新的变更契机正在下个路口转弯处等候着他。

  菊儿胡同是吴良镛探索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问题的一块“实验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在这里进行调研和规划设计。通过居民互助、政府资助、单位补助等道路,以及房改加危改的方法,当年破败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院落变成由一座座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新四合院住宅。扩大形成的“跨院”又冲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关闭构造,造成邻里来往的簇新空间。粉墙黛瓦、绿树成荫,景象一新的菊儿胡同仍旧保持了与北京旧城肌理的有机同一。

  吴良镛为全校研究生开设《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多年来他坚持亲自做开课和结课演讲,只有2008年生病时缺席了一次开课,到年底,他仍是拄着拐杖从痊愈医院走上了讲台。

  作为导师,吴良镛亲身培育了8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他广为人知的育人理念。每个学生开题时,他都要针对学生的特色和兴致细心揣摩,和学生一起探讨适合的标题。

  吴良镛做过很多宏观和中观的策略性规划,但在1993年,他却由于对北京胡同里一个四合院的改革名目取得了“世界人居奖”与“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奖”。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认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领域,带动了建筑、规划、环境、市政、景观、生态和地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推动了不同窗科之间的融会,为解决人类当前疾速城市化、产业化进程中的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如何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舞台,创新学术思想和理论,吴先生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典型。”

  自1946年帮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以来,吴良镛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核心主任,为清华建筑教育的发展倾尽心力。这60多年来,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先后走出建筑领域院士9人(占全国总数的38%),国家勘探设计巨匠16人(占全国总数的30%),海内外著名建筑学院院长和国际着名学者33人,国有大型设计单位院长、总建筑师、总规划师65人。清华建筑学专业的学科整体程度始终在全国坚持当先。

  这项长达5年的研究于1997年结题,它首次提出区域调和发展观点并重视保存与弘扬地方建筑特色,博得各方好评,获得2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人居环境科学构建起一个有中国特点的建筑学理论体制,它在建筑学理论上的重粗心义毋庸置疑;而如果对吴良镛主持的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一番回顾剖析,我们就会发明,它们同样是以这一理论系统为指导,并以其事实成绩印证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锦绣江山,也有巍峨城郭。中国人间世代代寓居的处所,灾害与建设无数次转变了它的面孔。

  2008年夏天,吴良镛不顾南京酷热的气象,坚持在金陵红楼梦博物馆的工地上现场指导,成果因为气象燥热、出汗过多而突发脑梗,先在天坛医院挽救,再住进康复医院医治。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建筑学院传授邓卫钦佩地说:“吴先生最大的贡献,一是适应时代须要,敢于理论立异。他在充足汲取前人理论贡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的时期背景,发明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建筑学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面向重大问题,探索实践模式。通过区域、城市、街区、建筑等不同档次的实际探索,他为在中国城乡建设中实现美妙人居幻想找到了存在主要指点意思的方式和道路;三是保持融会贯通,引领学科发展。他在相干学科融合贯通的基本上搭建起人居环境科学这个独特的平台,使建筑学范畴内各学科的协同翻新成为可能。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举世无双的。”

  在北京奥运会胜利举行的今天再来看这项研讨,咱们更能领会到它的前瞻性:奥运会对场馆设施建设的请求比拟亚运会时已经有十分大的晋升,假如当时就把主场馆盖好了,现在只会成为为难的“鸡肋”。谢绝“大而全”,联合实际留下发展空间,这一思维对北京的奥林匹克建设助益很多。

  吴良镛曾说:“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仅看他是否设计出传播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栖身问题是建筑最实质、最核心的内容。”

  2001年,吴良镛出版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创造性地建构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框架和方法论,进一步奠定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基础。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彼此关联与发展法则的科学。它针对人居环境需乞降有限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遵守五项原则:社会、生态、经济、技术、艺术,实现两大目标:有序空间(即空间及其组织的和谐秩序),以及宜居环境(即合适生涯生产的美好环境)。2010年,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造诣获得“陈嘉庚科学奖”,该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针对建设实践需要,尊敬中国历史传统与价值,为中国大规模城乡空间建设供给科学指导,……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引。”

  改造开放的东风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门学科也开始了新的探究。从西德讲学归来的吴良镛加入了1981年的中科院学部大会,他深深感触到全国学术界探索将来的昂扬热忱,感想到当代建筑学家对建筑学科发展所应肩负起来的重担。

  如果说上世纪中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思想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建筑平台,那么吴良镛先生创建的人居环境科学则是新时期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奠定了清华建筑学院面向人居环境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致园林学”学科架构和教学体系。

  在天坛病院,面对前来看望的学院先生,他的第一句话不是念叨病情,而是吃力却动摇地说:“奥运会立刻就要召开了,在奥运期间调查首都北京的城市空间状态是百年不遇的大好良机,不要延误,必定依照之前安排好的做下去,把考察做好。”听到这句话,在场的老师既意外又激动:先生全身心为事业投入的精力,是个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时代洪流中的探索

  我毕生寻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现在,吴良镛又重新投入到高密度的工作中。同事们给他制定了保护身体的“八项留神”,他普通总是尽一切可能事必躬亲,有时也不免“奇妙曲折”。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吴良镛担负科学委员会主席,作大会宗旨讲演,并起草《北京宪章》。《北京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的”,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时任国际建协主席斯戈泰斯称颂这是一部“学术贡献意义永存”的文献。英国建筑评论家保罗·海厄特认为吴良镛以一种乐观和利他主义的姿势,提出了领导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它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要性文献,并以中、英、法、西、俄5种文字出版。

  那段时间,病床就是他的办公桌。固然身材不能动,可他一刻也没有结束过对手头所有工作的关心:通过口授支配南京工地的工作,思考《中国人居史》的研究,听取研究生课题进展的汇报……

  这片土地会记住这样一位白叟:他用近70年的时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探索中国建筑与城乡规划的发展道路,为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1980年,吴良镛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入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这次演讲中,吴良镛诚恳地评估了自己所创建的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提出后,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研究的构建,并且已经进行了融贯区域、城市、建筑等多种层次的实践,但仍然要一直地完美、展拓。它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到当初并没有定型……我们不外点燃了一根小小的烛炬,热情地期待后继者发挥光大,使之普照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给吴良镛寄去了一封信。信中表白了对祖国重获新生的喜悦之情,盼望他赶快回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百废待兴”,这四个字让吴良镛迅速作出明白的决定。1950年底,和那个时代许多充斥赤子情怀的科学家、艺术家一样,吴良镛冲破重重阻拦,绕道归来,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作为新中国建筑教导和建筑事业的开辟者之一,他于1951年开始主持清华建筑系市镇组工作,并与中国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一道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全面推进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文物掩护等学科的发展。

  岁月和疾病使他的脚步不再像当年那样迅疾、矫健,却挡不住他探索的激情。年届九旬的他依然活泼在学术舞台上,为缔造和谐社会与美好人居环境而辛苦工作。

  1993年8月,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的学术报告中,吴良镛(与周干峙、林志群共同撰文)提出“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

图为吴良镛院士。

矢志不渝的民生情怀

  每次外出工作,他老是有意识地到老百姓住的地方去看一看。在四川成都进行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研究时,他还顺便去“圩”(集市)上懂得一般农夫的生活。在指导清华建筑学院住宅研究方向的发展时,他也特别强调要保持自己苏醒的断定和思考,在开展住宅研究时更多关注它的社会属性,对住区和住宅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

  我们不妨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不吴良镛,没有他所提出的这样一个整合建筑、规划与园林等学科,融贯科技、历史与文明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为指导,今天中国的城乡发展又会呈现出怎么的面貌?

  20世纪80年代初在吴良镛指导下完成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就是其中较早的一项结果。针对当时已申办成功的亚运会和未来北京奥运会的建设工作,他以“经济时空观”思想为基础,应用体系分析方法将项目谋划、项目运行和赛后部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力求以起码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建设后果。终极提出集中与疏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以及按需建筑竞赛场馆、建好的场馆尽量做好赛后应用的连接支配等建议。这些提议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分的关注和采用,该项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提高一等奖。

  “这次大会使我意识到,面对新中国成立与文革后的教训与教训,建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需走向科学,向建筑学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了求解这条建筑的科学发展之路,年逾花甲的吴良镛振作精神,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同时进发。

  抉择菊儿胡同,除了旨在为北京旧城建设探索一条道路,也体现了吴良镛一以贯之的民生情怀。菊儿胡同的改建过程中,他特别关怀原有居民的回迁情形;改建工程告一段落之后,他还屡次派人回访,一直关注着社区运动、绿地保护等工作的落实。

  1943年,在中央大学图书馆的暗室里,吴良镛看到了一批超出“驼峰航线”运来的国外建筑杂志缩微胶卷。他惊奇地发现,同样饱受战乱侵扰的西方,建筑界并不是碌碌无为,而是信念百倍地放眼未来,致力于战后城市重建和住宅建设的研究。国破山河在!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景犹如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这个建筑学子的心。

  手擎这支明烛,90岁的吴良镛依然手不释卷,行走在通往幻想的道路上。

苦难中爆发的建筑梦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敏捷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吴良镛的视线。东部这片肥饶丰美的土地已经加速行驶在城市化的快车道上,城市规划的思惟、准则却绝对落伍,发展中呈现了种种尖利的抵触和问题。于是,他带着助手多少下江南,在上海、苏锡常和宁镇扬三个地区进行了过细的调查研究,一次又一次撰写国家做作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倡议。

  1984年4月底,62岁的吴良镛卸去担任多年的系主任职务。这年夏天,他在清华主楼9层的半间房子里,带领一名教师和几名研究生,开始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初创工作。

造就人居环境“团体军”

  清华大学修筑与城市研究所重要负责苏锡常地域的规划研究。其间,吴良镛对这一区域的发展和每个城市的计划都做了当真考核和迷信猜测,并领导学生和助手完成了若干城镇和县域规划,使研究浮现出城、乡并重的丰盛性和整体性。

  1992年,国度天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将重点项目赞助投放在建筑领域。在吴良镛主持下,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携手发展“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环境的维护与发展”研究。这样一个多单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区域性研究,成为我国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首次尝试。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奠基人

  北京西北文教区和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上海浦东规划、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和福田中央区规划、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研究……在这一个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课题中,吴良镛倾泻了自己对吾土吾民的酷爱,贡献了自己的才学与思想。他在探索具备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将一直为众人所铭刻。

  活到老,学到老。学养深沉令人叹服的吴良镛,至今仍然敞开襟怀吸纳所有有利的思想,不知疲倦地探索新知。最近热销的《乔布斯传》,也进入了他的浏览视线。吴良镛以为乔布斯有自己奇特的办法论,这使他很感兴趣,想看看是否能从中失掉鉴戒,对知识有所裨益。

  社会学家费孝通主持进行了项目技术鉴定和结题验收。这位改革开放之初以“小城镇大问题”推动中国小城镇建设的著名学者对这一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为苏南小城镇的物质空间环境改良作出了贡献。远离故乡半个世纪,吴良镛终于在生育他的江南水乡实现了一个长远的妄想。

  现在,吴良镛又率领团队开展了面向建国100周年、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mdash,清华大学工商培训班;“北京2049”。建设学科群、打造跨学科平台、开展多情景模仿……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和方法论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

——吴良镛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总是在凌晨最安谧的时刻起身,放松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白天再处置复杂的日常事务。

  这确实是对吴良镛斗争精神的一个传神写照。

  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声誉。这本殷红的嘉奖证书,承载着祖国和人民对他终生探索的诚挚谢意与高尚敬意。

  2011年12月27日,是最近一次结课报告的时光。面对台下那群满怀热切眼光的年青人,他回想了本人从对建筑学发生迷惑到完成几回“顿悟”、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全进程,谈到了对这门学识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融汇发展的等待,也回想起抗战时在茶马旧道上感触到的风土着土偶情和国民疾苦,以及由此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庶民所抱有的特别感情……这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

“少有的耐劳、豪情和刚强”

重建家园的创造与困惑

相关的主题文章:
阅读过本文的访客还阅读过: 【特等奖学金】季者:手心里的“化学梦” -
【特等奖学金】吴宇恩:科研是一份事业 -编
【人物】张仃:20世纪中国美术的雄峻“镇山

相关热词搜索:
清华大学工商培
【人物】吴良镛:国民得安居 终生情所系 -编号:CL652OZ 相关课程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  报名流程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本站只为以上课程提供页面制作及网络展示平台,而非商业行为!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12 中国企业总裁培训班官方报名中心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8885419号.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西主楼 Tel:86-10-57100393